「华为产业链股票有哪些」华为研报产业链 股票

体育正文 171 0

华为产业链股票有哪些

华为研报产业链 股票

华为概念 激光雷达 自动驾驶 典型股——云南锗业

公司主要业务为锗矿开采、火法富集、湿法提纯、区熔精炼、精深加工及研究开发。目前公司矿山开采的矿石及粗加工产品不对外销售,仅作为公司及子公司下游加工的原料。 公司目前材料级锗产品主要为区熔锗锭、二氧化锗;深加工方面,光伏级锗产品主要为太阳能锗晶片,红外级锗产品主要为红外级锗单晶(光学元件)、锗镜片、镜头、红外热像仪,光纤级锗产品为光纤用四氯化锗,非锗半导体材料级产品主要为砷化镓晶片、磷化铟晶片(磷化铟晶片主要用于生产光通信用激光器和探测器)。公司产品主要运用包括红外光学、太阳能电池、光纤通讯、发光二极管、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大功率激光器、光通信用激光器和探测器等领域。公司材料级产品区熔锗锭产能为:47.60吨/年,太阳能锗晶片产能为30万片/年(4英寸),光纤用四氯化锗产能为60吨/年,红外光学锗镜头产能为3.55万套/年,砷化镓晶片产能为80万片/年(2-4英寸),磷化铟晶片产能为10万片/年(2-4英寸)。2021公司及子公司主要生产计划如下:生产区材料级锗产品26吨(不含内部代加工),生产红外级锗产品3吨(金属量)、红外镜头3000具,生产光伏级锗产品20.50万片(4-6英寸),生产光纤级锗产品27吨,生产砷化镓晶片(低位错、半绝缘)17.67万片(1-6英寸),生产磷化铟晶片5.25万片(2-4英寸)。所需原料主要由自有矿山供应及外购原料补充,辅助材料则由外部供应。全资子公司云南东昌金属加工有限公司的原辅料、控股子公司云南鑫耀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则由外部采购;下游深加工产品方面,公司分别设立子公司负责不同系列的锗产品生产。昆明云锗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负责红外系列锗产品生产,云南中科鑫圆晶体材料有限公司负责光伏级锗产品生产,武汉云晶飞光纤材料有限公司负责光纤级锗产品生产,云南鑫耀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负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生产,云南东润进出口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国内贸易,进出口业务。公司是一家拥有完整产业链的锗行业上市公司,拥有丰富、优质的锗矿资源,锗产品销量全国第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锗系列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公司矿山截至2009年12月31日,已经探明的锗金属保有储最合计达689.55吨。后公司通过收购采矿权和股权的方式陆续整合五个含锗矿山,锗金属保有储量增加约250吨,2010年至今,公司矿山累计消耗资源产出金属量约250.21吨。行业概况锗是一种稀散稀有金属,在半导体、航空航天测控、核物理探测、光纤通讯、红外光学、太阳能电池、化学催化剂、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国外资源供给不足,需要从我国进口锗产品的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国内出口产品将由二氧化锗、金属锗向后端深加工产品转移的趋势也在逐步加强。调研锗锭,目前价格在低位,7000元/公斤。锗片,按片卖,折合成公斤,几万/公斤。公司从材料 => 深加工公司发展从卖锗矿到卖锗片,以前锗片是进口,现在国产了,公司在国内排名第二。全球锗储量8000吨,原生矿120吨,回收40吨全国锗储量3000吨,原生矿100吨,回收20吨公司锗储量600吨,用量20吨,有6个矿山,其中只开了2个云南基地产品应用:红外,光伏武汉基地产品应用:光纤(做预制棒)高端光伏用锗基,三代电池,在空间站用。转换效率是硅基的2倍。国内几家所都在使用所都有用。光纤产品,国产替代,以前都是比利时进口红外产品,镜片 => 镜头 => 系统集成1992年,海湾战争,美军用红外镜头,夜视镜头,锗的红外用途才公开昆明云锗(二级保密资质)原料出口,有机锗,可以用作食品硅锗合金,还在理论期自动驾驶需要红外。鑫耀半导体:激光雷达唯一的上市公司(云南锗业子公司)华为哈勃投资半导体:磷化铟:产量5万片,规划产能15万片(车载激光雷达用磷化铟衬底)美股已上市激光雷达企业Luminar激光雷达产品采用的1550nm光源即为磷化铟材料。砷化镓:产量30万片,规划产能80万片(军用微光;扫地机器人,砷化镓同时用作发射器和探测器)供给海思在做认证。华为是大客户,但不是唯一客户。三安光电也是客户之一,做外延片华为哈勃在激光雷达产业链上下游主要投资了5家公司:上游材料布局一一鑫耀半导体(目前哈勃投资持股23.91%)主要产品包括砷化镓单晶片、磷化铟单晶片等III-V族半导体衬底片,是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光通信用激光器和探测器的必备原材料。汽车 以太网布局——裕太微电子(目前哈勃投资持股9.29%),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太网PHY芯片供应商。现有产品方向包括,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以太网交换芯片和以太网网卡芯片等。 汽车 以太网是新型 汽车 电子电器架构的主干网络,以太网PHY不止用在激光雷达中传输点云数据,在毫米波雷达、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上均有应用。单光子dToF布局——南京芯视界(目前哈勃投资持股7.66%),公司的单光子 dToF芯片产品可广泛应用于 汽车 辅助以及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机器人定位导航、手机三维成像等领域。单光子dToF技术是未来实现激光雷达小型化、低成本、可量产的一项关键技术。VCSEL技术布局——纵慧芯光(目前哈勃投资持股4.66%),为 汽车 雷达提供V CSEL光源解决方案。纵慧芯光已成功进入华为旗舰手机VCSEL供应链。激光发射模组布局——炬光 科技 (目前哈勃投资持股2.96%,公司已申报科创板),基于半导体激光器和激光光学技术,可以为激光雷达提供激光发射模组以及光学模组。其用于激光雷达面光源的光束扩散器及高峰值功率固态激光雷达光源模块已于2020年进入量产阶段作者:沸点时报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华为概念 激光雷达 自动驾驶 典型股——云南锗业

鸿蒙概念股票有哪些

华为鸿蒙概念股有:中科创达(300496)、常山北明(000158)、诚迈科技(300598)、先进数通(300541)、蓝盾股份(300297)、北信源(300352)、易联众(300096)、延华智能(002178)等。 1、中科创达:公司是一家智能操作系统技术平台厂商。公司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为智能产业赋能,带来营收强劲增长。公司是华为仅有的几家专业研发供应商之一,与华为在多个领域均有合作,与华为鸿蒙操作系统是合作关系。2、常山北明: 公司是华为最大的经销商,同时华为也向北明软件购买一些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是华为鸿蒙系统的合作伙伴。公司从华为战略合作伙伴又成为华为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合作伙伴是华为生态体系的重要成员。3、诚迈科技:公司有望与上下游芯片厂商和整机厂商深入绑定,携手进入,一同推动中国软件国产化进程,公司是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链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在安卓操作系统领域有多年的软件开发与技术支持服务积累,与华为及海思均有合作。4、先进数通:公司是国内银行和IT服务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公司主要提供面向商业银行为主的IT解决方案及服务,包括IT基础设施建设、软件解决方案及IT运维服务。公司与华为在鸿蒙领域的合作,处于前期探讨阶段。鸿蒙是面向智能终端设备的分布式操作系统。5、蓝盾股份:公司掌握了信息安全领域内的主要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实现了全线安全产品的AI化,产品及服务十几个行业,拥有数万用户。公司将进行产品升级,全力适配鸿蒙系统及其他国产操作系统,共同参与自主可控建设新生态。6、北信源:公司在信息安全领域,处于终端安全管理市场龙头地位,公司产品体系已经全面覆盖传统终端、信创终端、服务器及各种硬件平台。公司与华为旗下的子公司鼎桥通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安全移动应用生态的建设与发展。公司主要产品与鸿蒙等系统将进行适配。7、易联众:公司凭借专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及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在核心技术领域及商业模式上保持自主创新,开创了国内民生行业信息化中的多项第一。公司有参与华为鸿蒙生态建设,部分创新产品正结合其国产自主可控生态体系在研发调试。 8、延华智能:公司拥有专业从事物联网业务的上海延华物联网有限公司,从事物联网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物联网信息服务。公司现有的部分软件产品适配鸿蒙系统。未来根据市场需要,公司会继续关注自身研发的产品与鸿蒙系统的适配问题。
鸿蒙概念股票有哪些

华为参股的上市公司有哪些做风电

摘要您好,我是国家一级金融分析师。拥有多年金融从业经验,擅长于投资理财、保险、贷款征信、网络诈骗识别等业务,致力于守护每位客户的钱袋子。很高兴为您服务!问题我已看到,请耐心等候~
华为参股的上市公司有哪些做风电

华为新技术“向上捅破天”,近20股借势冲上涨停,你对新技术有何期待?

余承东表示华为即将发布一项“向上捅破天”的通信新技术,这意味着普通的智能手机将支持卫星通信能力。华为这个全新通信技术引发网络热议,多个相关股票已经率先涨停。大家猜测,余承东暗示的“捅破天”技术有可能是华为Mate50系列手机率先可以实现卫星通讯能力。受此消息影响,A股市场卫星导航板块大涨。有两只股票居然涨幅达到20%,涨幅超过10%的居然有几十只!市场开始炒作卫星导航概念。其实早在今年7月份,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成果正式发布,国内首颗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研制完成,短报文通信服务将融入大众手机,这意味着大众智能手机将支持卫星通信能力。华为拥有多个卫星通信相关专利,如近日申请的“卫星通信的方法和装置”专利能够在提高通信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终端设备的能耗和通信复杂度。华为这项最新通信技术,或许将有效解决无人区通信问题,这会惠及我们每个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开工建设,有望于2024年实现常态化发射。我国同样掌握卫星密集化发射降本增效的两种核心技术,即火箭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6G研发工作也已经将卫星互联网纳入其中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未来6G的到来,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关注新技术、新趋势。我在今年关注了很多新兴行业,比如新材料、机器人、新能源、培育钻石、VR等等,我甚至关注了专精特新小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些新技术、新趋势投资才能使我们投资者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华为新技术“向上捅破天”,近20股借势冲上涨停,我对新技术还是比较期待的,华为作为国产智能产品的天花板,技术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新技术当然也会是天花板级别的。
我希望新的技术能给我们在手机方面带来新的体验,同时也可以用这一项新的技术改善电脑以及电子产品这一方面的功能,更期待我们的技术更进一步。
华为董事总经理余承东近日表示,在即将发布的Mate50系列中,华为将在通信技术上取得又一次突破——“向上破天技术”。
华为新技术“向上捅破天”,近20股借势冲上涨停,你对新技术有何期待?

国内代工行业必出千亿级龙头,立讯精密、比亚迪,还是光弘科技?

作者:拙朴身在牛市之十九 - 心愿清单第二只:光弘 科技这里崇尚数据背后的原因挖掘,只讨论逻辑,不贩卖标的。光弘在A股并不出名,它做的是电子产品的代工制造。代工制造现在有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做EMS,即电子制造服务(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就是专门负责电子产品的制造环节,收取制造加工费。根据公司招股书,其制造一部智能手机的加工费收入是25元,制造一部平板电脑的收入是35元上下。这个行业里著名的公司有鸿海精密(在大陆是富士康),比亚迪电子,伟创力,立讯精密,环旭电子、闻泰 科技 等等。虽然模式和结算上略有差异,但核心都一致-代工。光弘在这个领域不算大,根据MMI 全球TOP50 EMS企业排名,公司位列第30位,2019年收入21元人民币。一、大视角下的投资逻辑我们总说投资要三看:“站高了看,拉长了看,放大了看”。站在高处,EMS行业的投资逻辑如下:1、全球电子制造业正在向中国大陆集中;2、大陆必将出现收入过千亿的本土电子制造龙头;3、中国自主电子消费品牌的全球扩张会极大刺激电子代工需求;4、除了内生性产能扩张,要成为龙头企业,更依靠外延并购。这前两点说的是市场规模和可能性;后两点却说的是需求和供给分别会以什么模式实现。这是整个行业的逻辑,但光弘能否跑得比其他人更好,有必然,也会有偶然。这里既不讨论新基建,也不讨论5G,因为它们不过是中期逻辑,只能放在后面讨论。二、国内必有千亿级本土代工龙头产生准确说已经产生了,在台湾。一个是台积电,一个是鸿海精密。鸿海精密去年收入是5.3万亿新台币,相当于1.3万亿人民币。之所以销售收入如此高,是因为采用总额法计算收入。简单解释,光弘 科技 采用的是净额法计算销售收入,加工一台手机的加工费是25元,销售收入就是25元。而鸿海一台手机出货价1000元,成本975,赚的其实也是那25元加工费,但它的收入显示却是1000元。如果我们对鸿海采取净额法,可以把它去年的毛利当作其加工费收入,大概新台币3400亿,人民币900亿左右。台积电(TSM) 是芯片代工企业,听起来高端些,但实质也是代工。其去年收入1万亿新台币,折人民币2500亿,其股票市值是2600亿美元。一个芯片代工企业,市值是著名的“高通”公司市值的3倍。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代工企业是有技术含量的,收入是可以做大的,市值也可以非常大。2018年,全球EMS行业的总规模约4600亿美元,折人民币3.5万亿。其中70%的产能在亚太区,而且还不断向大陆转移。这其中既有产业梯次转移的原因,也有我们本身14亿人所形成的庞大消费市场的原因,还有自有全球品牌强势崛起的原因,更有产业链聚集一地所产生的虹吸效应。总之,这种向中国大陆的集中不但正在进行,而且还在加速。假如大陆最终占有全球EMS市场的60%,即2万亿人民币,也足够支撑几个千亿级本土电子代工企业。工业富联去年的收入是4100亿人民币,为什么不会在大陆产生若干个工业富联?为什么不会产生比工业富联更大的企业?一定会有,它极可能是闻泰 科技 ,可能是比亚迪电子,可能是立讯精密,也有可能是光弘 科技 。三、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要跟上一个好大哥代工企业如富士康,是因为准确卡位在苹果产业链中,才实现惊人增长。因此,代工企业要跟对一个好大哥。大哥碗里有肉,自己就有肉沫。2010年,立讯精密的收入只有区区10亿元,2019年却达到625亿。如此惊人的增长,除公司自身努力,坐在苹果的大飞机上实现腾飞,也是增长的关键。因为好大哥不仅自己就能高速增长,这期间如果还能不断给你新的业务,你就能实现了几倍于大哥的增长。苹果在这9年的收入增长是3倍。而立讯在这9年则增长了60倍。但成为大哥的人并不容易。通常要经过长期审核,对其财务状况、质量体系、生产和检测设备、仓储物流能力、售后服务能力和工人素质等进行考察才能确定。但一旦关系确定,就不会轻易改变,对新进入者形成很高的壁垒。光弘 科技 依靠的则是另一个大哥-华为。它是华为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现阶段你把它当成华为的一个组装车间也没什么大错。华为算是个好大哥,十年前的2010年,华为收入是1800亿人民币,2019年是8600亿,9年增长3.6倍,略高于苹果。而光弘 科技 2013年收入是6.6亿,2019是22亿,6年增长了2.3倍。攀上华为的光弘,增长速度也不似想象中那么高,比如就不如立讯。其实,光弘是在去年,才被华为正式确认为心腹小弟的。上表是我们推测的光弘对华为的销售收入。去年光弘对华为的销售收入从3亿迅猛提高至11亿,占收入比从21%提高至52%。什么情况?推测是去年华为遭难时,代工厂伟创力背后捅刀激怒了华为,导致其它几家代工厂共同瓜分了伟创力的华为业务。相信华为之后,国内其它品牌企业,都会或多或少把订单分给本土EMS企业一部分以防万一。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本土EMS企业的机会更大一些,因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很难说关键时刻是否真的可靠。今年2月,华为在巴塞罗那宣布了新的“1+8+N”战略,就是用一台手机作为主入口,音箱、平板、PC、手表等常用的8 种终端设备为辅助入口,然后再用 1+8 联接全场景智慧设备。华为表示不久以后,照明、监控、家电等都可以用上述的终端设备来控制。这也给华为产业链企业带来了新的巨大机遇。刚才我们提到光弘销售收入的增长远低于立讯,那利润呢?如果我们截取2014年至2019年最近五年的数据,会发现立讯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54%,几乎是光弘 科技 的一倍。但就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而言,光弘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3%,仅比立讯精密低三个百分点。拉长周期看,我们就比较清楚光弘 科技 收入与利润增长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尽管五年的收入增长率不高,但成本的复合增长率要低两个百分点,换句话说,毛利率提高了。确实,从2014年的26.6%提高至2019年的31.8%。销售费用的增长更低,管理费用的复合增长率也低,最终导致营业利润的增长率远高于收入增长率。我们很难说华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比苹果产业链的毛利率更高,这不符合常识。更大的可能是,光弘 科技高毛利率产品在收入中的占比更高,而且因为业务简单,导致期间费用增长并不剧烈。四、产能扩张与并购前文提到,立讯精密9年间销售收入从10亿提高到625亿,如何做到的?立讯的发展路径概括起来,就是“零组件-模组-整机“。公司从连接器起家,通过上延产业链+收购扩张,延伸至无线充电、天线、FPC、声学、马达等领域,声光电各板块皆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模组化大趋势下,产品线再往模组/整机制造拓展,不断提高模组/整机垂直生产能力,打造平台型公司。立讯较为成功的并购举例如下:1、声学领域: 2016 年通过昆山联滔收购苏州美特 51%的股权,17 年 2 月东莞立讯收购上海美律以及惠州美律,并于同年 9 月与台湾美律新设立讯美律(股权占 比 51%),入股康控(美律上游供应商),不断加码声学。目前,已经是国际大客户 Receiver 和 Speaker 供应商。2、FPC 领域:2012 年收购并增资珠海双赢进军 FPC,并于2014 年收购丰岛电子。3、光学领域: 2018 年体外收购光宝的相机模组 CCM 事业部,补全了立ynbf精密制造平台中的光学板块。立讯收入的高速增长,恰是其持续并购所产生的结果。那么光弘可以吗?前文曾经提到,这个行业的逻辑之一,就是不断的产能扩张与并购。这个行业对管控能力高度依赖,但管控能力是可以复制的。光弘的产能扩张,是其近三年的投资主线。未来是否具有并购能力,不好说。咱们先说产能。光弘目前正在进行的有二期和三期工程。二期工程今年收尾,三期工程估计2021年全部建成。公司对工程进度和投产日期披露并不充分,研究报告也都只是个大概。但我们可以采用终点法,来粗粗预测一下。1、终点产能:光弘惠州二期项目达产后,年产智能手机 1500 万台,平板电脑 300 万台。三期项目达产后年产 5G 智能手机 4200 万台、企业级路由器 300 万台及交换机 200 万台。光弘普通智能手机的加工费一般是每部25-28元;5G手机节点多,每部估计要30-40元。华为平板电脑的加工费过去是每台32元,假定5G平板估计要40-50元。企业级路由器加工费估计每台不到30元,交换机不清楚。我们根据公司自己的盈利预测再做调整,二期三期加起来能形成的销售收入在25亿元左右,按照20%的净利率,新增产能实现的净利润在5亿元左右,最晚是在2022年最终达产。我们目前假定产能利用率100%,因为光弘的订单非常饱满。2、起点盈利:光弘二期产能,已经在2019年陆续投产,今年全部投产。甚至三期的一部分,今年也有投资可能。既然我们很难判断投产了多少,那就以2018年投资前的收入和利润作为起点确定的标准,2018年收入是16亿,净利润2.74亿,净利率17%。3、起点+终点:光弘2018年收入16亿,2022年新增产能全部达产后收入约为25亿,二者相加41亿。如前,光弘业务简单,各项费用的增速小于收入增速,因此净利率会进一步提高,假定为20%,则2022年净利润约为8.2亿。2019年光弘的净利润是4.2亿,即光弘未来三年净利润还可以再增长95%左右。至于在这三年中增长率如何分配,我们不管。4、再加点并购的料:光弘2019年实现了对印度VSUN的并购,在印度生产智能手机。目前的印度市场,小米一家就占据了30%的市场。印度前五大品牌中,有四个是中国品牌,合计占有率60%。印度人口多,市场大,关税高,虽然目前光弘似乎只赚吆喝,但未来几年相信会赚钱。守着十几亿人的市场做代工还不挣钱,以后怎么混?前文讲了好多大逻辑,产业向大陆转移啊,必有千亿级收入的本土企业出现啊,傍一个好大哥等等,但落实在具体上,还是产能扩张到底有多确定。EMS企业的好处是,只要需求确定,只要有在建产能,未来的收入和利润就容易把握。中国自主消费电子品牌,如华为、小米、VIVO,OPPO,都正在,或已经成为世界级品牌,对需求不需要太担心,对光弘也不需要太担心。举个例子,华为海外被禁用谷歌的GMS之后,大家都认为份额应被苹果和三星瓜分,但今年目前全球情况是这样的:华为+小米+OPPO+VIVO+Rearme的总份额是44%。Rearme是谁?是OPPO旗下的另一个品牌。在“其它”品牌所占的22%市场份额中,有多少中国自有品牌如传音等,还不知道。总体而言,中国品牌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一半。五、对比分析与预测和光弘业务最相像的是环旭电子,但最优秀的企业是立讯精密。因此我们把三家企业放在一起对比。用的是“阿甘投研”这个财务分析APP。这个软件在苹果市场可直接下载,安卓手机只能到“阿甘金融”上扫码下载。1、市场地位光弘 科技 在A股市场约3700家公司中,ROE达到18%,排名前5%。全市场排名前4%。2、综合能力对比三家公司中光弘综合评分最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盈利能力,现金流和偿债能力。关于光弘的成长能力,刚才我们已经对未来三年进行了预测,不多言。3、盈利能力对比ROE最高的是立讯精密,达到25%。图上可以看出,立讯是2017年走出谷底,光弘是2018年走出谷底,环旭目前还看不到转机。这或许说明电子行业的景气周期已经来了?如果再看ROA对比,立讯的ROA只有11.5%,而光弘却高达17%,这说明立讯的杠杆运用比光弘更充分,增长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杠杆和并购。光弘的杠杆低,所以ROA高,但这也恰给了光弘进一步并购的可能。4、营业利润率三家企业各有不同,对比营业利润率时,主要看趋势。光弘的趋势是持续提高,立讯是平衡维持,环旭在走低。换句话,如果光弘收入能有增长,利润率还能提高,那净利润的增速就会更快。5、利润预测假定2020年收入增长20%,净利率保持19%不变,光弘今年净利润4.99亿。如果用ROE法来验证,根据光弘年初的净资产,预测今年摊薄ROE为19%,则净利润为5.09亿。如果考虑增发后ROE降低至17%,则净利润为4.5亿。6、估值预测假定2022年收入能达到我们预测的41亿,即年复合增长率23%,净利润率未来从19%提高至20%,到期时PE为35倍,比现在的38倍更低,那么到期光弘的总市值是285亿,收益率为100%,年复合收益率26%。在大部分散户眼里,这个收益率不值一提,三年才100%。但好处是,它很确定。六、投资光弘的长、中、短期逻辑光弘进入心愿清单,不是因为收益率最高,是因为业绩增长比较确定,而且向上的概率大,向下的概率小。1、短期逻辑:短期就是一年内。任正非表示,华为4月份起手机销售开始增长,月销 2000 多万台。新冠疫情激发了公司平板、笔记本电脑销售,同比 5-6 倍增长。光弘是华为的小弟,其300万台平板电脑生产线已经投产,公司表示目前处于满产状态,都说明今年光弘不会太差。一季度,只有华为的平板销售是增长的,出货150万台。2、中期逻辑:中期就是三年,恰到我们预测的2022年。这期间的逻辑有两个:一是产能扩张,前文已经讨论;二是5G网络建成后,对终端设备的需求。投研报告显示,光弘承接的5G手机订单在4月份即开始进入量产阶段,并预计将在5月份开始正式发货,相比原计划大幅提前了2个月的时间,预计年底5G相关产品占比公司的总营收将超过50%。3、长期逻辑:就是本文开头的逻辑:产业将在大陆聚集,必有千亿级EMS企业诞生,有个好大哥华为,产能扩张路径清晰。七、结语光弘不能说是一家优秀的企业,起码目前没有证明。如果说优秀,立讯更应该是。选光弘而不选立讯,是因为它产能扩张的确定性强,利润率提高的确定性更强,更重要的,估值更低。估值不高,是因为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收入下降了8%,但管理费用却同比增长了38%,研发费用增长了6%,营业利润下降了86%。为什么降幅如此之大?少有投资者发现,其收入下滑了8%,营业成本却增长了10%。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不符合责权发生制。但无论如何,三年一倍的业绩增长比较确定,有些人眼里不高,另一些人眼里不低。见仁见智的事儿。
国内代工行业必出千亿级龙头,立讯精密、比亚迪,还是光弘科技?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